流感疫苗真的要每年打?不打會怎樣?
1. 流感病毒的特性與變異
流感(流行性感冒)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病毒主要分為A型、B型、C型和D型,其中A型和B型對人類影響最大。A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組較為多變,經常發生抗原漂變(antigenic drift)和抗原轉變(antigenic shift),導致新的毒株出現,使過去的免疫力可能無法對新毒株提供保護。此外,流感病毒的變異速率很快,這也是導致疫苗需要經常更新的原因之一。C型流感病毒通常症狀較輕,不會引起大規模流行,而D型主要影響牲畜,對人類影響較小。
2. 為何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種?
流感疫苗的設計基於每年預測的主要流行毒株,因此疫苗的組成會隨著病毒的變異而更新。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都會根據全球監測數據,建議當年度的流感疫苗組成。由於流感病毒的變異,去年接種的疫苗可能對今年流行的病毒毒株效果有限,因此需要每年接種新的疫苗,以獲得最佳保護。
此外,流感疫苗的有效性會隨著時間下降。人體在接種疫苗後,產生的抗體濃度會逐漸減弱,這也導致即使去年接種了疫苗,今年仍有感染流感的風險。因此,醫學專家普遍建議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以保持最佳保護力。
3. 不打流感疫苗的風險
若選擇不接種流感疫苗,可能面臨以下風險:
- 感染流感:每年流感的流行季節不同,感染流感的機率較高,尤其是免疫力較弱的族群。
- 重症與併發症:流感可引發嚴重併發症,如肺炎、心肌炎、腦炎等,對於老人、嬰幼兒、孕婦和慢性病患者影響更大。
- 病毒傳播:即使個人症狀較輕,仍可能傳染給家人、同事或其他易感人群,增加流感的傳播風險。
- 醫療負擔:感染流感後可能需要就醫,甚至住院治療,增加個人醫療支出及社會醫療系統負擔。
- 長期健康影響:一些感染流感的患者可能會發展為慢性病,例如哮喘惡化或誘發心血管疾病。
4. 流感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流感疫苗已被全球廣泛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受到長期監測。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輕微的局部紅腫、肌肉痠痛或短暫的低燒,通常在幾天內消退。疫苗的保護力雖然不是100%,但可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及重症率,即使感染,病程通常較輕。
流感疫苗的類型主要包括:
- 滅活疫苗:常見的肌肉注射疫苗,適用於大多數人。
- 減毒活疫苗:透過鼻噴方式接種,適用於2至49歲健康人士。
- 重組疫苗:不使用活病毒或滅活病毒,適合對蛋白過敏的人群。
5. 誰應該接種流感疫苗?
雖然所有人都可接種流感疫苗,但以下族群特別建議每年接種:
- 65歲以上長者
- 5歲以下兒童
- 孕婦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癌症患者、HIV感染者)
-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哮喘等)
- 醫護人員與高風險工作者
- 長期在公共場合工作的人,如教師、機場員工等。
6. 如何提高流感疫苗接種率?
- 宣導疫苗的效益與重要性:透過醫療機構、媒體、社群網絡推廣疫苗資訊。
- 提供免費或補助接種:政府或企業可補助疫苗費用,減少經濟負擔。
- 便利接種方式:設置流動接種站、職場接種等,提高可及性。
- 教育大眾澄清疫苗迷思:解釋疫苗副作用與安全性,減少誤解與恐慌。
- 強化校園與工作場所疫苗接種措施:鼓勵企業與學校安排集體接種,提高覆蓋率。
7. 全球流感疫苗接種政策
各國針對流感疫苗的接種政策有所不同,例如:
- 美國:建議6個月以上所有人每年接種。
- 歐盟:各國有不同政策,但大多數鼓勵高風險族群接種。
- 日本:強制高風險族群,如老人和醫護人員接種。
- 中國:鼓勵高風險族群接種,並逐步推廣全民接種。
8. 結論
流感疫苗雖然需要每年接種,但其目的在於應對流感病毒的不斷變異,以提供最佳的保護效果。不接種流感疫苗可能增加感染、重症與併發症的風險,並影響公共健康。為了自身健康與社會整體防疫,建議每年按時接種流感疫苗,以降低感染與傳播風險。此外,全球各國已經意識到流感疫苗接種的重要性,並紛紛推出相應的疫苗政策,以確保更多人受到保護。未來,隨著疫苗技術的發展,或許會出現更加持久有效的疫苗,使得接種頻率降低,但在目前情況下,每年接種仍是最有效的防護措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