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俗女養成記
發行公司:Welcome Music
產品編號:4712831583619
發行日期:2019/12/20
張數:5 張 - 5DVD
DVD區碼:3區
【博客來】
DVD版本->傳送門
《俗女養成記》這本書一開始應該是先有書,之後再被翻拍成劇。出乎意料的是,原本以為這會是一部像小說般紀錄一個女人成長過程的作品,但當我翻開書頁後,才發現它更像是一本散文式的故事集錦。這本書的寫作筆法讓我想起《沒有人認識我的同學會》,這本書同樣是一部回憶錄,描述了作者小時候與家人相處的點滴,以及成年後的種種感悟。這類型的家庭故事總是能引起我的共鳴,讓人感到溫馨,就像林良的《小太陽》或是侯文詠的《天作不合》一樣,這些描述家庭溫馨的故事或回憶錄,不僅讓人感到放鬆,有時還會引發深刻的情感共鳴。每當我在不同的年齡層閱讀這類書籍時,都會產生不同的體悟。當我們身份轉換後,再來閱讀這些故事,可以從書中不同角色的角度來看待同樣的事件,這其中的溫馨是最打動人心的。
前陣子我看了一本名為《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的書,雖然它也是一本回憶錄,但內容的氛圍卻與《俗女養成記》截然不同,幾乎談不上什麼溫馨感。相較之下,《俗女養成記》所描繪的背景是一位在台南長大的六年級女性,她的家庭經營著一家中藥鋪。如果將這本書與電視劇結合來看,讀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濃厚的鄉土味以及傳統價值觀與現代觀念之間的衝擊。實際上,電視劇的改編非常成功,劇中那位可愛的小妹妹更是討人喜愛。透過她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天真無邪的一面,無論他們做了什麼,都是那麼純粹無暇。當我們長大成人後,對於做人處事有了更多理解,再回過頭來看這些故事時,總會忍不住會心一笑,並且感嘆自己曾經的純真與無邪。電視劇每一集似乎都有一個主題,編劇巧妙地將書中的小故事穿插於劇情之中,有時甚至以書中的故事為基礎進行延伸,編排成一集的劇情。無論是人物描寫還是意義的傳達,編劇的表現都相當出色,這無疑是一部適合喜愛溫馨家庭小品的觀眾的好劇。
書中有幾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窗台上的花布簾》。窗簾對於現代家庭來說或許是司空見慣的物品,但在那個時代,窗簾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擁有的物品。一般人或許只會隨便拿塊布遮擋陽光,而作者的家庭則將有無窗簾作為貧窮的標誌。對作者來說,窮是一種物質的困頓,而“覺得窮”則是另一回事。書中描繪了作者小時候對某些物品的羨慕,像是同學帶到學校炫耀的月餅盒或班長的新髮圈,但同時她也喜歡與那些雖不富裕但過得安穩的同學相處。由於內心深處覺得自己貧窮,作者的家庭總是選擇便宜的物品,這種心態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生活態度,甚至影響了個人的價值觀。成年後,作者終於理解到,窮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不足,更是一種內心的態度。儘管這種想法聽起來有些像心靈雞湯,但只要內心認同自己的價值,就不會被外界的標準所束縛,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有些人能夠過得那麼坦然自若的原因吧。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在過去的年代,女性的地位比現在更為低下,常常要為家庭奉獻自己的一生。書中引用了電視劇裡的一句台詞:“我以前叫李月英,朋友都叫我月英,結婚之後叫做陳李月英,之後大家就都叫我陳太太。”這段話揭示了傳統社會中女性失去自我身份的困境。對於這種冠夫姓的傳統,我一直感到困惑,似乎冠了夫姓後,女性就成了夫家的財產,從此失去了自我。書中提到的一首歌《純情青春夢》,其中有一句“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雖然這首歌對於年老的阿嬤來說很難唱,但她卻堅持要唱,只因這句歌詞表達了她的心聲。
當我反思現代社會,女性是否真的活出了自我?這個問題值得深思。儘管現代女性在追求自我價值與獨立性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在面對傳統價值與現代觀念的衝突時,依然需要勇氣與智慧來選擇屬於自己的道路。這本書以輕鬆的筆調,呈現了傳統與現代的交錯,以及女性在這種交錯中的掙扎與成長,值得每一位讀者細細品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