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
譯者:蕭寶森
出版社:光啟文化
出版日期:2019/08/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這本書揭示了一個不同於傳統交流模式的溝通方式,通過替代傷害性的溝通,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連結。書中提到,我們習以為常的溝通方式,無論是批評、指責,還是帶有偏見的反應,往往會造成彼此的情感創傷,進而引發人際衝突。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B. Rosenberg)基於他長期遭受語言和肢體暴力的經歷,創建了這一「非暴力溝通」模式,幫助人們更好地溝通,並解決衝突。
書中的溝通模式包括四個步驟:「觀察、表達感受、描述需要、提出具體請求」。這些步驟旨在引導我們避免用判斷性語言或強加個人觀點的方式與他人交流,而是通過理解和同理心,真誠地表達內心的情感與需求。同時,它也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傾聽別人,避免只聽到表面言語而忽視了對方內心深處的情感和需求。
溝通中的暴力和非暴力的區別
「暴力」的溝通方式指的是那些會對彼此造成傷害的言語和行為,包括批判、指責、歧視等。我們常常會習慣性地以是非對錯來評價他人,這種習慣不僅會引起他人的防衛心理,還會破壞彼此之間的信任。書中指出,我們的語言中充滿了這樣的「暴力」元素,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疏離,造成精神上的創傷。相反,非暴力溝通強調的是彼此之間的理解與連結,通過同理心來建立更深的關係,而非強加對方接受某種觀點或結果。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是一個有序的過程,讓我們學會如何將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表達出來,同時尊重對方的感受和需求。這一過程並不涉及批判或指責,而是專注於對彼此的需求和感受的理解。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
- 觀察:首先,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客觀地觀察,而不是帶著個人情緒或偏見去判斷。觀察是一個中立的過程,它讓我們能夠如實地描述發生的事情,而不給事情貼上「好壞」或「對錯」的標籤。比如,我們可以說「今天你說了三次我不應該那麼做」,而不是說「你總是對我指手畫腳」。
- 表達感受:第二步是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常常會把感受和判斷混淆,容易說出「我覺得你不尊重我」,這實際上是一種評價,而不是表達感受。正確的表達應該是「當你這麼說的時候,我感到很傷心」,這樣能更清晰地讓對方明白你的感受,而不是讓對方感覺自己受到了攻擊。
- 描述需要:第三步是表達我們的需求,而不是要求對方立即改變。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是因為某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引發的,而非對方的言行本身。通過清楚地表達我們的需求,能夠讓對方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感受。比如說「我需要更多的尊重」比「你怎麼老是這樣對我」更容易讓人接受和理解。
- 具體請求:最後一步是提出具體的請求,而不是含糊其詞或帶有隱含威脅的語言。我們需要明確告訴對方希望他們做什麼,這樣才能讓對方有機會滿足我們的需求。請求應該具體、可行,比如說「我希望你能在我說話的時候先聽完」,而不是「你能不能改改你的態度」。
非暴力溝通的實踐應用
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模式在各個領域都有應用,包括家庭、職場、教育和國際關係等。例如,微軟公司執行長薩提雅·納德拉(Satya Nadella)就曾向他的管理層推薦這本書,並以此來改善公司內部的溝通文化。納德拉認為,這本書能夠幫助管理層更好地理解員工的需求,避免因誤解而引發的衝突和不滿。
在家庭關係中,非暴力溝通也同樣重要。許多人在與伴侶或孩子溝通時,會習慣性地使用批判或指責的語言,這會引起對方的防衛,並導致更大的溝通障礙。通過學習非暴力溝通的技巧,家人之間能夠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並找到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育也是一個應用非暴力溝通的關鍵領域。教師和學生之間常常會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而產生誤解。非暴力溝通強調同理心,這讓教師能夠更好地理解學生的需求和感受,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同樣,學生通過學習這種溝通模式,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並與同學、老師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非暴力溝通的挑戰
儘管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強有力的溝通方式,但實際應用起來並不總是那麼容易。我們往往會因為情緒的影響而忘記這些步驟,或者難以真正做到不帶情緒的觀察和表達。因此,盧森堡博士強調,非暴力溝通需要反覆的練習和自我覺察。只有當我們能夠不斷地練習,並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用這種方式溝通,我們才能夠在實際的衝突情境中自如地應用這一模式。
此外,非暴力溝通並不是一個單方面的過程,它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如果對方無法理解或接受這種溝通方式,可能會使溝通變得更加困難。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非暴力溝通仍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並以更平和的方式回應對方。
結語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建立更深的連結。它強調了理解和同理心在解決衝突中的重要性,並教導我們如何避免使用傷害性的語言來溝通。通過實踐這些溝通技巧,我們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並更有效地傾聽他人,最終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無論是在家庭、職場還是社會中,都能帶來深遠的影響。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