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我們收割的男人

作者:潔思敏‧沃德

原文作者:Jesmyn Ward

譯者:何穎怡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7/02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我們收割的男人



《我們收割的男人》這本書以深刻且感性的筆觸,探索了家族、種族、失落與成長的故事。作者潔思敏·沃德以其個人經歷為基礎,將對失落親人的哀悼化為強烈的文字力量,探討了生與死的交錯,並揭示了在困難環境中成長的黑人家庭所承受的壓力。


故事中,沃德寫作的主要驅動力源自於她對弟弟約書亞的深情與哀悼。她的弟弟於2000年到2004年間不幸去世,與他一同逝去的,還有沃德兒時的五位玩伴,他們死於毒品、車禍和自殺。儘管這些死因看似毫無關聯,但沃德通過文字將他們的死亡串聯在一起,重新審視這些意外是否反映了更深層的社會問題。


沃德在這本回憶錄中,以充滿詩意的筆觸,描繪了她的哀傷與痛苦,同時也展示了她身為一個黑人女性在面對生活逆境時的堅韌與決心。她的家鄉密西西比州德萊爾,是她的故事背景,也是她內心的故土,儘管她渴望逃離這片充滿貧困與壓力的土地,最終她還是被強烈的愛召喚回到這裡。這本書成為她與那些逝去生命的連結,她透過書寫來懷念、來解釋,甚至是來復甦那些逝去的生命。


《我們收割的男人》除了是一部個人回憶錄,更是一部探討黑人社會中死亡與生活的交織的作品。沃德不僅講述了自己家族的故事,還將那些被社會忽視的生命提到聚光燈下,讓讀者感受到每一個生命的珍貴與重要性。她對於死去的弟弟約書亞的愛是這本書的核心,這種愛超越了死亡,成為她持續書寫與探索的動力。


沃德的文字充滿力量與情感,這源自於她對家族和家鄉的深厚感情。她不僅僅是描述死亡,而是透過死亡來反映一個更大範圍的社會現象——尤其是在美國南方黑人社區中,年輕生命的脆弱與易逝。她將個人的痛苦上升到一個更為普遍的層次,揭示了這種痛苦是如何影響整個社區的,並且通過書寫來表達她對這些逝去生命的敬意。


書中還強調了女性在這個悲劇中所扮演的角色。沃德在謝辭中感謝了自己的外婆、母親、妹妹和家鄉社群的姐妹們,她們是承載與傳承這些故事的關鍵力量。這些女性不僅肩負著埋葬逝去親人的責任,還承擔著將這些歷史傳承下去的使命。她們的堅韌與力量成為沃德書寫的支柱,這種力量透過文字傳達給讀者,使整本書充滿了美、愛與尊嚴。


《我們收割的男人》之所以能夠如此感動人心,是因為沃德通過她獨特的視角與文學技巧,讓我們看到了那些被忽視的生命與故事。她不僅是講述自己的哀痛,更是揭示了美國黑人社會中那些被忽略的歷史與現實。她透過書寫來尋找失落的真相,並讓這些故事成為一種集體記憶,讓讀者與她一同承受這份沉重的哀傷。


在書中,沃德描述了她與弟弟約書亞之間的特殊關係。弟弟的死亡對她來說是不可承受的打擊,但她選擇用書寫的方式來紀念他,讓他繼續「活」在她的生命中。她在手腕上刺上了弟弟的名字,象徵著他將永遠陪伴著她。這種象徵性的行為不僅表現了她對弟弟深厚的愛與懷念,也強調了她在面對失落時所展現出的堅強與勇敢。


沃德在書中強調,傷痛是不會消失的,我們只能找到方法去面對它、去度過它。這種觀點反映了她對於生命的深刻理解,並且強調了面對死亡與失落的過程中,愛與回憶是最為重要的力量。這也使得《我們收割的男人》成為一部關於愛與哀痛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僅是對逝去生命的悼念,更是對生命價值的重新思考與反省。


《我們收割的男人》自出版以來,受到了廣泛的好評與認可,不僅被《紐約時報》評選為50年來最佳50本回憶錄之一,還成為美國與世界各國的讀物,更是沃德成長小鎮的高中教材。這本書的影響力不僅僅限於文學領域,它還激發了人們對黑人社會現狀的關注與討論。沃德通過她的文字,讓那些逝去的生命得以被人們銘記,並且讓讀者反思我們應如何面對失落與死亡。


《我們收割的男人》是一部充滿情感與智慧的作品。沃德以其細膩的筆觸,將個人的哀痛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讓讀者感受到每一個生命的重量與價值。她用書寫來尋找真相,用書寫來表達愛,並通過書寫來承載那些逝去的記憶。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死亡與生活,並且提醒我們在面對失落時,愛與回憶是我們最大的力量。

留言

【重點推薦】人生大挑戰

當你對人生有過疑問、對命運感到困惑,或曾在夜深人靜時思考「我到底為什麼會出生?」——那你絕不能錯過這三本書。它們不只是解答人生疑問,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你從未想像過的真相之門。從靈魂的來源、死亡的意義,到神祕的宇宙與外星生命,每一頁都可能顛覆你以往的信念,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啟發。點擊連結,親自驗證這場靈性與智慧的深度對話。

(文字)網站:https://toh.org.tw/

(說書)Youtube人間小路:https://www.youtube.com/@sober-minded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這種電風扇不能上飛機?90%的人都搞錯了!

【讀書心得】給我40歲的女兒:心理醫師媽媽走過中年之路的38個提醒

記憶枕、乳膠枕怎麼選?2025枕頭大推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