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我和殺人魔相處的那一年:精神科醫師與真實世界的人魔面對面、教人大開眼界的黑暗實錄
作者:史蒂芬.席格
原文作者:Stephen Seager
譯者:張家福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6/01/2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我和殺人魔相處的那一年》這本書,敘述了一位精神科醫師在美國納帕州立醫院工作期間的真實經歷,深入探討了精神疾病與犯罪行為之間的複雜關聯。該醫院是一座司法精神病院,專門收治那些因精神異常而被法院判定無罪的犯罪者。這些病患的罪行涵蓋大規模殺人、性犯罪、校園槍擊等,儘管他們因精神疾病而不被法律追究責任,但醫護人員面對的是隨時可能爆發的暴力與危險。
精神病與犯罪:一個難以界定的灰色地帶
本書最令人震撼的是作者面對這些病患時的矛盾情感。一方面,他作為一名醫師,希望幫助病患恢復健康,減少他們對他人或自身的危害;另一方面,他又必須時刻保持警覺,因為病患的暴力行為隨時可能發生。書中提到,作者在第一天上班時,就被告知不能繫領帶,因為這可能成為病患的武器。這樣的細節強烈反映出醫護人員工作環境的高危險性。
除了身體上的威脅,精神上的壓力更是無處不在。這些病患不僅是重度犯罪者,他們的精神病情時常讓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書中的一個例子是賽凡勒斯,他在10歲時停藥,最終導致他犯下了強暴與殺害兒童的罪行。這些案例令人不禁思考,精神疾病是否真的是犯罪的唯一原因,還是社會應該對這些行為進行更嚴格的懲罰?
司法與醫療體系的掙扎
本書還探討了美國司法與醫療體系在面對精神病患犯罪者時的無力感。這些病患被送入精神病院,因為法律認定他們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然而,醫院的評估報告每半年需向法院提交,說明病患的病情是否有所好轉,是否可以出院。如果律師不同意,就必須上庭解釋,這讓醫護人員承受著來自病患的威脅與報復。書中提到,曾有一名醫師因為揭露病患的非法行為而遭到病患的暴力襲擊,最終不幸身亡,但該病患僅被短暫關押,之後又被放回病房。這樣的情況,無疑顯示了法律對精神病患的過度保護,甚至給予他們免死金牌般的特權。
這種司法與醫療體系的掙扎,讓醫護人員感到無比無力。書中的醫護團隊經常在會議中討論暴力問題,但大多數人選擇迴避,因為他們深知,即便討論,也無法改變現實。這些病患無法受到法律制裁,而醫護人員只能繼續在這種危險的環境中工作。
人性的複雜與矛盾
除了暴力與危險,書中也描繪了病患的另一面。作者提到,有些病人在未發病時看起來與常人無異,甚至表現出極高的禮貌與感激之情。這讓人不禁反思,這些人在發病時的行為與他們真實的性格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異?是否我們應該完全依賴精神疾病的診斷來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書中有一個感人的例子,一位曾經接受作者治療的病人,對作者表現出深深的感激之情,雖然他因為殺人而被送入精神病院,但他的態度卻讓作者無法完全將他視為一個罪犯。這種人性的矛盾在書中隨處可見。一方面,這些病患曾經犯下滔天大罪,另一方面,他們有時又表現出令人無法忽視的善意與悔意。這種複雜的情感讓醫護人員陷入深深的道德困境。
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誤解與偏見
《我和殺人魔相處的那一年》還揭露了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誤解與偏見。許多人認為,精神病患是一群危險且不可理喻的人,他們的行為無法預測,因此應該受到更嚴格的控制。然而,書中提到的許多案例表明,精神疾病的複雜性遠遠超出了大眾的理解範圍。
精神疾病並非一種簡單的病症,它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思維與行為,還影響他們的社交能力、情感表達,甚至是自我認知。書中的病患有時會陷入深深的內疚與痛苦,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感到後悔,但他們的病情卻使他們無法擺脫這種無助的循環。
結語:在黑暗中尋找人性光輝
《我和殺人魔相處的那一年》讓讀者得以一窺精神病院這個充滿暴力與黑暗的世界,但同時,它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在這些極端環境下的複雜與脆弱。作者通過他的親身經歷,描繪了這些病患的生活、醫護人員的挑戰以及法律與醫療體系的不足。
這本書提醒我們,精神疾病與犯罪的關聯並非黑白分明,背後有著無數的灰色地帶。而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更加了解這些問題,進而尋求更有效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簡單地將問題歸咎於病患本身。書中的醫護人員在面對暴力與死亡威脅的同時,仍然努力保持人性的光輝,這種精神無疑值得我們深深敬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