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似曾相弒
作者:布莉安娜‧拉布奇斯
原文作者:Brianna Labuskes
譯者:李雅玲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4/06/2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似曾相弒》是一部緊張且引人入勝的懸疑小說,刻畫了一位反社會人格心理學家的心路歷程,以及她如何在過去與現在的謎團中掙扎。這本書的內容深刻探討人性、心理障礙與罪犯的內心世界,讓讀者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節中,逐步揭開隱藏在光鮮外表下的黑暗真相。
故事背景
三十年前,一樁慘案震撼了整個社會。名叫葛蕾琴的小女孩被發現與她的年輕阿姨一同待在自宅內,阿姨已被利刃刺死,屍體血跡斑斑。而當警察趕到時,僅八歲的葛蕾琴卻平靜地撫摸著阿姨身上的傷口,眼神空洞,對案件的發生毫無記憶。負責調查此案的警探認為葛蕾琴可能就是兇手,然而卻始終找不到她作案的動機與確切的證據,案件遂成為懸案。
時間流逝,當年被懷疑為兇手的葛蕾琴成長為一名專業的心理學家,專攻人格障礙與暴力犯罪研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曾經被視為嫌疑犯的女子,如今竟成了協助警方破案的顧問,幫助分析犯罪心理,剖析兇手的內心世界。
然而,一個神秘的留言徹底改變了葛蕾琴平靜的生活。她的律師朋友麗娜,在一次案件辯護中,接下了一名名叫薇奧拉的十三歲少女的辯護工作。薇奧拉因精神病史和暴力傾向被控弒母,然而麗娜堅信她是無辜的。麗娜的最後留言告訴葛蕾琴:「她和你一樣。我搞砸了......薇奧拉是無辜的。」然而,當葛蕾琴收到這段留言後,麗娜卻被發現死於藥物過量。
揭開真相的線索
麗娜的死亡與薇奧拉的案件有何關聯?葛蕾琴開始懷疑,這一切是否是一次精心策劃的陷阱?薇奧拉,這位年輕的少女,是否真是冷血的兇手?這一連串的疑問讓葛蕾琴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並開始對三十年前發生的那樁命案產生了更深的疑惑。
作為一名深諳異常人格心理的專家,葛蕾琴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試圖從薇奧拉的言詞中拼湊出真相。然而,這位少女的言行舉止虛實難辨,讓葛蕾琴感到迷惑。她的冷靜理智成為唯一能夠指引她接近真相的工具,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葛蕾琴發現自己不僅要面對薇奧拉,還必須應對警方對她的懷疑,以及她內心深處對當年案件的未解疑惑。
角色與情節張力
本書成功地塑造了極具張力的角色,特別是主角葛蕾琴。她在面對自己黑暗過去的同時,也必須保持冷靜,運用自己的專業來破解謎題。她的角色複雜且具有矛盾,一方面她是幫助警方的心理學家,另一方面,她的過去讓她成為一個具有嫌疑的人物,這樣的矛盾讓整個故事充滿懸疑色彩。
薇奧拉這個角色同樣值得探討。她是一個被控弒母的少女,有著暴力傾向和精神病史,然而她的無辜表現讓人感到矛盾。她和葛蕾琴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兩人都曾處於凶案現場、都被懷疑為兇手,讓故事充滿了心理層面的探討。兩者之間的互動是全書的核心,葛蕾琴試圖理解並解構薇奧拉的心靈,然而,最終是否能找到真相,這成為全書最大的懸念。
推理的精妙與心理探索
小說在推理層面表現得極為精妙,讀者跟隨著葛蕾琴的腳步,一步步進入謎團的核心。每一個細節、每一句話語,都可能成為解開真相的關鍵線索。與此同時,書中還進行了大量的心理學探討,特別是關於人格障礙、精神病理與犯罪心理的研究,這讓故事不僅僅是一個懸疑案件,更是一場深入心靈的探索之旅。
葛蕾琴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她不僅僅是為了破案而存在,她的職業讓她有能力從人性的陰暗面進行剖析,這也是她最強大的武器之一。在整個調查過程中,讀者不斷見證她如何運用心理學的知識來洞察人心,這讓小說的深度得以提升。無論是面對警方的質疑還是自己內心的掙扎,葛蕾琴始終保持著理智,這也成為她最終能夠接近真相的關鍵。
結論
《似曾相弒》成功地將懸疑、推理與心理學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一個緊張且引人深思的故事。作者布莉安娜‧拉布奇斯通過對角色的深刻描繪和情節的精妙設計,讓讀者在翻開每一頁時都充滿期待。這部作品不僅是一部出色的懸疑小說,同時也是一場深入人心的心理學之旅,探討了人性中最深處的黑暗與光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