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斷食善終》3,一百九十個台灣個案接觸經驗、十八個故事分享,斷食自然往生的執行步驟與觀念釐清,臨終者最需要的善終指引
作者:畢柳鶯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4/06/2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斷食善終》這本書是畢柳鶯醫師以她多年累積的臨床經驗、諮詢個案、訪視病人所撰寫的第三本書,延續她對於「自主善終」的推廣。書中不僅詳實地介紹了斷食善終的各種個案,也提供了系統性的步驟和觀念,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如何面對死亡,以及如何幫助家人走過這條最後的路。
死亡的意義與面對
人生並非只有生與死的兩個極端,在生命的盡頭,如何好好告別顯得更加重要。畢醫師以她豐富的經歷告訴我們,死亡並不可怕,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有尊嚴地結束生命,以及讓臨終者和其家屬在最後的日子裡擁有好的質量。這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生者的安慰。
面對親人離世的痛苦,許多人會經歷不同的情緒波動,從焦慮到無助、從悲傷到解脫,這些情感交織在一起,往往讓家屬感到不知所措。畢醫師藉由書中的許多真實故事,讓我們看到家屬們如何在面對病人臨終時,逐漸理解並學會放手。這是一堂充滿深情的生命課程,教導我們不僅要學會如何活得好,更要學會如何走得好。
自主善終的推廣與實踐
台灣的醫療制度在治療疾病方面表現突出,然而畢醫師指出,在死亡照護方面,我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這本書的重要性在於,它呼籲人們關注死亡的品質,而非僅僅延長生命的長度。她希望每個人都能理解,當醫療已無法有效改善病患的生活質量時,適時地選擇放手,讓病人自然且尊嚴地離去,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如何好好告別生命》一書中的許多案例,展示了如何通過「斷食善終」幫助病人自主地結束生命。這是一個對傳統醫療倫理提出挑戰的觀點,但隨著書中案例的展開,我們看到斷食善終並不是單純的放棄治療,而是一種尊重生命、減少無效醫療的選擇。畢醫師認為,在許多無效的醫療干預下,病人與家屬承受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痛苦,還有心靈上的折磨。自主斷食不僅能讓病人少受痛苦,更是家屬們減少無法挽回的遺憾和悲傷。
案例分享與啟發
書中的一百九十個臨床個案與十八個故事,生動地描繪了不同病人面對死亡時的選擇和家屬的情感掙扎。每個故事都不僅僅是一個個案,更是社會縮影,反映出台灣人在面對死亡時的態度。透過畢醫師的分析,我們能理解到每個家庭在這些關鍵時刻中的思索與決定。
其中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名高位頸椎脊髓損傷的病人,他的姐姐記錄了弟弟從機車事故後癱瘓,無法動彈的痛苦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位弟弟決定選擇斷食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的姐姐經歷了從一開始的無法接受,到最終理解並支持這一決定的心路歷程。這個過程充滿了情感的波動,但最後家人們達成共識,讓弟弟在平靜中離世。這不僅是病人對自己生命的掌控,更是家屬對逝者的尊重與成全。
面對醫療過度介入的反思
畢醫師強調,台灣的醫療體系在某些情況下過度介入病患的生命,導致病人和家屬承受過多的痛苦。她呼籲我們反思「無效醫療」的存在,並倡導自主善終的權利,這不僅是對病患的尊重,也讓家屬能有一個更健康的悲傷過程。
《如何好好告別生命》在闡述「斷食善終」的同時,也提醒我們,這樣的方式並非適用於所有病人。書中明確指出了哪些病人適合斷食往生,以及哪些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誤用。因此,它不僅僅是一個實踐指南,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醫療、家屬和病患之間的充分溝通至關重要,這是讓每個人能在最後的日子裡都能得到最大的尊嚴與關愛的關鍵。
臨終關懷的知識與準備
書中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關於如何準備斷食善終。從病人開始萌生這個想法,到家屬的共識形成,再到尋求醫療支持和準備文件,這是一個需要時間、耐心和愛的過程。畢醫師詳細描述了每一個步驟,包括如何選擇居家安寧照護團隊、如何與醫護人員溝通、以及如何在斷食過程中陪伴病人,確保病人的身心靈都能得到照顧。
這部分不僅對那些考慮斷食善終的人提供了實際建議,也幫助家屬理解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病人在臨終時最需要的是愛與支持,而這些知識的掌握可以讓家屬在面對死亡時不再無所適從,而是能夠提供最好的陪伴。
對未來的呼籲
畢醫師在書中不僅僅是記錄了案例與觀點,她更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到推廣自主善終的運動中。她希望這本書能成為台灣改善臨終照護的一個起點,呼籲醫院、醫師、家屬,乃至政府機構,都能參與其中,為每個人寫下更好的善終歷史。這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生命本身的反思。
《如何好好告別生命》這本書,讓我們不再懼怕死亡,而是能夠以更加開放和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它。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學會了如何善終,不僅是對病人的照顧,也是對家屬的一種解脫。善終並非是死亡的結束,而是一個充滿愛與尊嚴的過程。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更好的理解與指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