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光之年代
作者:惠特尼.夏勒
原文作者:Whitney Scharer
譯者:葉旻臻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3/06/08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光之年代》是惠特尼·夏勒(Whitney Scharer)所撰寫的傳記小說,該書以二十世紀著名戰地攝影師黎·米勒(Lee Miller)的真實人生為藍本,為讀者展現了這位超現實主義女性攝影師的非凡經歷。黎·米勒從早期的時尚模特兒、藝術家繆思,一步步成為戰地攝影界的傳奇人物,並以自己鏡頭中的獨特視角記錄了世界大戰的殘酷景象。
生命中的光與影:黎·米勒的蛻變與追尋
黎·米勒一生中充滿了光影的交錯,她的故事也是對時代的深刻反映。黎在1929年初抵巴黎,立志成為藝術家。在巴黎,她遇到了超現實主義攝影師曼·雷(Man Ray),這位既是她的老師,也是她的情人,對她的藝術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黎最初是曼·雷的模特兒,但她不滿足於這樣的角色,她堅定地要求進入曼·雷的攝影世界,學習拍攝技巧。
在曼·雷的指導下,黎逐漸掌握了攝影的精髓。兩人共同創作出許多富有超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然而,這段充滿激情的愛情最終無法長久維持,兩人各自選擇了不同的創作道路。黎·米勒在分開後回到美國,開始了她自己的攝影事業。此時,她已不再只是攝影師的繆思,而是成為一位獨立而充滿創意的藝術家。
超越藝術的勇氣:戰場上的黎·米勒
黎的攝影事業不僅限於藝術攝影,她的作品也見證了她對戰爭的關注。當二次大戰爆發後,黎·米勒選擇成為戰地攝影師,親身前往歐洲戰場,拍攝了一些戰爭中最具震撼力的照片。這些照片不僅是戰爭的記錄,更是黎·米勒個人情感的流露。她鏡頭下的戰場,不僅僅是歷史的真實反映,也是她內心深處對戰爭殘酷的沉思。
她拍攝的西線閃電戰、諾曼第登陸、集中營解放等場景,震撼了當時的世界,讓人們看到了戰爭的殘忍和無情。黎·米勒透過這些鏡頭,揭露了戰爭中的人性和無辜者的痛苦。尤其是她在希特勒的浴缸裡拍攝的那張照片,更是成為了戰地攝影史上的經典。這張照片象徵著黎·米勒在戰場上的無畏與她面對歷史的勇氣。
在這段時期,黎不僅與攝影技術打交道,她還面臨著內心的強烈衝突。戰爭中的無盡痛苦與殘酷景象,使她不得不面對創作和道德的抉擇。黎經常提到,有時她舉起相機,只是為了讓自己閉上雙眼。她以攝影為掩護,面對著內心的恐懼與焦慮。
藝術與愛情:光影中的黎·米勒
黎·米勒與曼·雷的愛情故事是《光之年代》中的一大亮點。這段愛情既充滿了激情,也瀰漫著藝術創作中的競爭與矛盾。黎是曼·雷作品中的繆思,但同時她也渴望擁有自己的創作空間。這段愛情給了黎巨大的創作動力,但也讓她感到壓力重重。
兩人共同經歷了巴黎的黃金時代,見證了那個時代波西米亞藝術家的風采,黎在這段關係中獲得了大量藝術上的啟發。隨著她的才華逐漸被發掘,黎也開始超越曼·雷的影響,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雖然兩人最終分道揚鑣,但這段愛情無疑為黎·米勒的藝術道路注入了強大的力量。
黎在戰後回到英格蘭,試圖擺脫戰爭帶來的陰影。然而,戰爭記憶如同彈片一般深深嵌入她的心靈,使她無法平靜。她開始酗酒,將相機和底片塵封於閣樓中,試圖逃避那些揮之不去的恐怖回憶。儘管如此,她的作品仍然閃耀著時代的光輝,並且成為後世研究戰地攝影和藝術創作的重要資產。
女性的力量:黎·米勒的突破與掙扎
黎·米勒的故事,不僅僅是個人的創作歷程,它也象徵著那個時代女性在男性主導的藝術界中的掙扎與突破。黎的生命充滿了挑戰與挫折,但她從未放棄自己的夢想。她不滿足於僅僅成為模特兒或情人的角色,而是以攝影師的身份闖入了過去由男性主導的領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藝術。
《光之年代》透過黎·米勒的視角,展示了女性藝術家在面對外界壓力時所展現的勇氣與堅韌。黎·米勒不僅是曼·雷的繆思,她也以攝影師的身份,為戰地記者這一職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在戰火中捕捉的影像,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女性力量的象徵。
結語:光與影的交響曲
《光之年代》這本書,不僅僅是黎·米勒的個人傳記,它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超越時代的思考角度。黎·米勒透過她的鏡頭,記錄了她所見的世界,也記錄了她心靈深處的光與影。她的攝影作品充滿了情感與力量,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複雜。
惠特尼·夏勒以細膩的筆觸,將黎·米勒這位傳奇女性的生命歷程呈現給讀者。在這部小說中,光影不僅僅是攝影師的工具,更是黎·米勒用來理解世界和自我的途徑。通過閱讀《光之年代》,我們得以窺見這位戰地攝影師如何在動盪的時代中,透過鏡頭尋找她生命中的光線,並最終在藝術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
這段生命的旅程,雖然充滿了挑戰與掙扎,但黎·米勒的勇敢與不懈追求,依然成為了我們心中的一道光芒。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