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大腦喜歡這樣學:先認識自己的大腦,找到正確的思考路徑,就能專注、不拖延,提高記憶力,學會如何學習
作者:芭芭拉‧歐克莉
原文作者:Barbara Oakley
譯者:黃佳瑜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7/09/2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平裝版2冊->傳送門
《大腦喜歡這樣學》是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它透過科學方法讓我們重新審視學習的本質,尤其針對數理科目的學習。作者芭芭拉‧歐克莉教授將她自身的學習轉變故事,與最新的大腦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結合,提供了關於如何學習的具體技巧與策略。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理論指導,也是一份實用指南,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如何高效地學習,避免拖延和記憶混亂的陷阱。
重新認識學習的本質
芭芭拉‧歐克莉以她個人的學習經歷開始這本書。她曾經對數學懷有恐懼,認為自己缺乏數理天賦。直到職場上遇到瓶頸,她才意識到數理能力的重要性,決定從頭開始學習。這段經歷深刻說明了書中的核心觀點:學習不是天生的天賦,而是一種可以透過正確方式習得的技能。這個轉變不僅關乎學習技巧,還涉及思維方式的調整。她從中了解到,大腦有兩種主要學習模式——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這兩者在不同情境下交替使用,有助於深度學習。
這種雙模式學習的概念強調了學習並非僅僅是拼命用功,而是要懂得適時放鬆,讓大腦在發散模式下自由運作,才能促進真正的創造性思維與問題解決。這讓我們明白,學習的過程不是死板的記憶和應對,而是一種探索與創造的過程。
拖延與習慣的轉變
在書中的第二部分,歐克莉深入探討了拖延這個常見的學習障礙。她把拖延形容成「殭屍習慣」,是一種無意識且不受控的行為模式。一旦陷入拖延,學習效率就會急劇下降。書中提供了實用的技巧來對抗拖延,其中一個關鍵方法是「番茄鐘學習法」。這個方法將學習時間分成短時間段,例如25分鐘,並在每個學習階段之後給自己一個短暫的休息。這種策略不僅能提高專注力,還能有效減少疲勞感,打破長時間學習的低效性。
此外,她強調了建立新習慣的重要性。改變舊有的學習模式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我們的大腦偏好熟悉的行為。然而,透過不斷練習和自我激勵,新習慣最終可以取代那些無效的學習習慣。書中的這些技巧為我們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步驟,幫助我們克服拖延並持續進步。
記憶與學習的關係
記憶是學習過程中的核心要素,書中的第三部分集中探討了如何有效增強記憶力。歐克莉提出了許多實用的方法來幫助記憶,最為突出的包括使用故事、比喻和圖像來將抽象概念具象化,這些方法能夠使我們更容易記住複雜的數理公式或理論。她還介紹了「記憶組塊」的概念,這是一種將大量資訊壓縮成更易管理的小單元的方式,這樣能幫助大腦更快地檢索相關知識。
歐克莉指出,記憶並不僅僅是簡單的重複和背誦,而是需要透過有意識的練習來強化。在此過程中,間隔練習是一種有效的技術。與其一次性學習大量內容,間隔性的練習能夠幫助我們大腦進行長期記憶的鞏固。
深度學習與自學的價值
書中的第四部分探討了深度學習與自學的意義。歐克莉強調,真正的學習不是淺層的記憶,而是深度的理解與應用。她以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為例,說明了大腦的可塑性。大腦可以透過持續的學習與訓練進行重塑,這讓我們即使在成年後,依然能夠學習新的技能與知識。
自學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在現代社會,自我主動學習變得越來越重要。書中強調了自學的價值,提倡讀者不僅依賴於學校或老師的教導,更要積極尋找學習資源,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一部分還探討了學習的創造性過程,強調了探索與發現的樂趣,讓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次次解謎的過程。
實用的學習技巧與應考策略
在書的最後部分,歐克莉分享了許多實用的讀書技巧與應考策略。這些技巧不僅適用於數理科目,也可以應用於其他領域。例如,她提出了避免過度自信的方法,提醒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持續檢查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學內容,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
書中的考試策略特別實用,尤其對於那些面臨高壓考試的學生。她建議學生不要只靠死記硬背,而是要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透過模擬考試、交叉練習以及適時的放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考試壓力,發揮最佳水準。
結語:學習是一生的冒險
《大腦喜歡這樣學》不僅是一本關於學習技巧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思維轉變的指南。歐克莉教授透過她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展示了學習的可能性,無論年齡或背景如何,只要運用正確的方式,每個人都能夠掌握新知識。
學習並不是一場折磨人的競賽,而是一場充滿探索與創造的冒險。這本書提醒我們要相信自己,突破限制,並且享受學習的過程。學會如何學習,將是我們終生受用的技能,不僅在學業上,也在生活的每個層面,都將帶來無限的可能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