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一個被綁架的西方國家或中歐的悲劇
作者:米蘭.昆德拉
原文作者:Milan Kundera
譯者:尉遲秀
出版社:大田
出版日期:2024/08/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精裝版->傳送門
【影片說明】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這位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捷克作家,透過其作品《文學與小國》為小國的命運與文化身份發出了深刻的呼喊。他的文字深切地探討了小國在大國環伺下的困境,並展現出他對文化、國族與認同的焦慮與渴望。在台灣這個同樣面對著國際壓力與文化挑戰的小國,昆德拉的洞見具有特別強烈的共鳴與啟示。
文學作為文化身份的防線
《文學與小國》這篇演講詞是昆德拉在1967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大會上所發表的,當時捷克正處於冷戰的前線,受蘇聯影響極深。昆德拉透過這篇演講,表達了對小國文化逐漸被大國文化所吞噬的擔憂。他強調,文學不僅是藝術表達的方式,更是小國文化自我保存和發聲的渠道。在國際大國主導的語境中,小國的文化常常被邊緣化,無法主導自己的命運。昆德拉認為,小國必須依靠文學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並透過文學向世界宣告其文化價值。
對台灣而言,這樣的觀點尤其切中要害。台灣長期處於國際政治的邊緣,受到外部力量的壓迫與掣肘。在這樣的處境中,台灣如何保存並發展其獨特的文化身份成為了每個時代的課題。昆德拉的觀點讓人聯想到台灣的情境:即便國際社會的舞台上台灣常常被忽視,但透過文學、藝術等文化創作,台灣依然能夠向世界傳遞其獨特的聲音,並證明自身的文化價值。
小國的焦慮與世界精神
在昆德拉的思考中,小國的處境是極其困難的,因為小國往往處於大國的勢力範圍之中,難以保持完全的自主性。他認為,小國的文化只有通過不斷的創作與發聲,才能避免被大國文化所吞併。小國文化具有其獨特性,但也需要與世界文明對話,並從中尋找出屬於自身的貢獻。
這樣的論述不僅僅適用於捷克,更適用於其他像台灣這樣的小國。台灣在東方與西方之間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處於多重影響之中。在台灣歷史上,無論是殖民統治時期還是冷戰時期,台灣文化都處於外部壓力的壟罩之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台灣文化注定要隨波逐流。相反,台灣文化在這種複雜的歷史背景下,不斷地自我更新與創造,試圖在全球文化的版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昆德拉指出,小國的文學與文化不應該僅僅追求自我保存,還應該超越自身,成為「世界精神」的一部分。對台灣而言,這意味著台灣的文化不僅要維護本土的特有價值,還要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展現出其普世價值。這不僅是文化生存的問題,更是文化如何為全球文明做出貢獻的問題。
文學與現實:冷戰的陰影與當下的啟示
昆德拉的另一篇評論〈一個被綁架的西方國家或中歐的悲劇〉則進一步探討了中歐國家在冷戰期間所面臨的文化與政治困境。在這篇評論中,昆德拉以深刻的筆調剖析了中歐國家在蘇聯與西歐之間的尷尬處境:一方面中歐國家渴望擺脫蘇聯的控制,向西方靠攏,另一方面卻又無法獲得西方的真正支持與理解。
這樣的情境在當下台灣的國際關係中同樣具有極大的啟發性。台灣作為一個小國,在面對外部壓力時,常常也處於一種既渴望國際支持、又不得不依靠自身力量的處境。在這樣的處境下,台灣需要思考如何在不失去文化與身份認同的情況下,與外部世界進行對話與交流。
昆德拉的觀點也強調了文學在這樣的歷史關頭所扮演的角色。他認為,文學作為一種文化表達的形式,可以跨越國家邊界,超越政治的限制,成為人類共同理解的語言。在當前的台灣,這一點尤為重要。台灣的文化創作者,無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學者,都肩負著一種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如何通過他們的作品,讓世界了解台灣的處境,並使台灣的聲音在國際社會中被聽見。
小國的未來:文化自立與自由追求
昆德拉不僅僅是一個小國文化的捍衛者,他更是一個自由與自我提升的倡導者。他認為,小國的未來不應該僅僅是依賴外部的支持與保護,而應該從內部尋找力量,通過文化與思想的提升,實現真正的自立。他的這一觀點對於台灣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
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中,台灣依然面臨著來自外部的威脅與挑戰。然而,昆德拉的思想告訴我們,無論是政治上的壓迫還是文化上的邊緣化,都不應該阻止我們追求自由與自我提升的道路。台灣的未來,不僅僅取決於政治與經濟的發展,還取決於文化的自覺與自由追求。昆德拉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文學與小國》,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值得思考的道路:通過文化的力量,我們可以超越地理與政治的限制,實現真正的自立與自由。
結語
米蘭·昆德拉的《文學與小國》不僅是一部關於捷克與中歐的作品,它更是一部對於所有小國的文化與命運的深刻反思。在台灣這個同樣面臨外部壓力的小國,昆德拉的洞見與啟示顯得尤為重要。透過文學,我們不僅可以保存自己的文化身份,還可以與世界對話,展現出我們的獨特價值。昆德拉的作品提醒我們,無論外部的壓力多麼巨大,小國的文化與精神依然可以在困境中生長,並成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