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病態人格心理學:與死囚共存的犯罪心理學權威,告訴你「無良基因」的真相
作者:原田隆之
譯者:李欣怡
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7/14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病態犯罪者的治療歷史,作者詳細分析了治療效果不彰的原因,並指出某些治療方式反而助長了再犯率。書中也描述了現今學界對於病態人格治療的不同看法,尤其是在法律裁量和社會的實際應用層面上。當你閱讀這本書時,作者對歐美法庭如何處理病態犯罪者的裁定,可能會挑戰你對司法公正的既有觀念。
在當今社會,了解病態人格的各個層面顯得尤為重要。這些人格有時體現在極端的犯罪者身上,但也有些病態人格者在人類進步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甚至被視為天才。這種極端人格的兩面性,使得書中對於這類個體的討論充滿張力與反思。作者在書中也為普通讀者提供了具體的應對建議,尤其當身邊的人顯露出疑似病態人格的行為時,該如何應對。更有趣的是,書中介紹了其他國家如何在維護社會安全與尊重人權之間取得平衡,讓我們可以從全新的角度理解病態人格及其影響。
這本書的大部分篇幅都在介紹病態人格與所謂的「無良基因」的理論。如果你對這些理論已有所瞭解,或許會覺得部分內容冗長,但書中提出的一些觀點卻發人深省。尤其是有關人類基因演化的討論,其中提到部分人天生情感反應較為遲鈍,缺乏憐憫和悲傷的能力。這類人往往能夠保持冷靜,並作出理性而準確的決策,而這一特質,正是書中討論的焦點之一。
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即具備這類基因的人不一定都是犯罪者。在某些情境下,這種冷靜的特質反而能幫助個體在社會上取得成功。然而,成功並不能改變這些人的內在本質,他們依然缺乏基本的憐憫心和仁慈。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現代職場中的某些「慣老闆」——這些人無視員工的福祉,唯利是圖,只關心自己的事業與利益。
然而,問題隨之而來。如果這些具有特殊基因的人因環境影響而走上犯罪道路,法律應該如何對待他們?他們的犯罪是否應受到嚴格的法律制裁?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涉及到基因與行為之間的宿命論辯證。雖然作者明確反對宿命論,強調後天環境在塑造個體行為中的作用,但我個人認為,先天基因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天環境的結果。
這本書探討的問題充滿了法律與倫理的交鋒,尤其是在討論量刑標準時。法律是否應該制裁擁有特定基因且因此犯下罪行的人?這個問題在書中得到了某種程度的解答,但答案往往是基於量刑考量,而非從道德或哲學層面的深入探討。我認為,這樣的問題最終指向一個更為普遍的反思:一個人究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命運,並為此承擔相應的責任與代價?
作者所提出的思考不僅限於病態人格者的法律責任,更涉及人類在面對自我控制與基因限制時的自由意志。書中所述的許多案例引發了對社會中病態人格者的深入理解,並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法律制度與個人責任的界線。
這本書不僅為病態人格提供了科學的分析框架,也讓我們反思這些個體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提醒我們在面對這類特殊人群時,如何在保護社會安全與尊重個體人權之間取得平衡。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一般讀者,這本書都提供了值得深思的見解,挑戰了我們對病態人格的傳統看法,並引導我們從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這一複雜問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