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社交天性:探尋人類行為的起點,為什麼大腦天生愛社交

作者:馬修‧利伯曼

原文作者:Matthew D. Lieberman

譯者:林奕伶

出版社:大牌出版

出版日期:2022/07/13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社交天性


《社交天性》這本書探討了人類天生的社交需求,揭示了大腦如何運作以促進我們的社會連結和行為模式。起初,我接觸這本書的目的是想找出一個能避開社交的理由,因為我對與人互動存有恐懼。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社交的看法逐漸改變,並且開始想要深入了解如何透過這本書所講的理論來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找到有效建立連結的方法。


本書從大腦的運作機制切入,討論了鏡像神經元的功能。透過這些神經元,我們可以模仿他人的行為,進而理解他們的情緒與意圖。這種能力讓我們能夠迅速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為我們的人際交往鋪平道路。這裡提到的三個關鍵步驟,辨識他人的行為、用心智去解讀為何他們會如此行動、以及最終的同理心,構成了我們社交行為的基礎。


書中強調,大腦並非只是在我們積極社交時才運作。即使在大腦「放空」時,所謂的「預設模式網路」也會自動啟動,讓我們下意識地反思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這意味著,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我們在社會中的角色。這種設計告訴我們,社交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而我們無法輕易逃脫這種對社交的需求。


一個引人深思的議題是,當我們希望展現自我能力時,社會腦的運作可能會干擾我們的表現。大腦的社會認知網絡會讓我們在試圖表現自己時,也同時擔憂他人的評價。這樣的內在衝突經常讓我們陷入兩難:如果我們表現得太突出,可能會冒犯他人;如果不夠突出,又可能被認為毫無能力。這種心理上的權衡,無疑是許多人在社交場景中經常面臨的挑戰。


書中提到,我們對社會排斥的痛苦無法避免,這與生理上的痛苦如飢餓一樣難以擺脫。這讓我不禁反思,與人建立聯繫的需求是多麼根深蒂固,甚至在我們年幼時期,依賴照顧者的情感支持就已經塑造了我們一生對連結的渴望。隨著成長,我們可能經歷了無數次的社交拒絕,這種痛苦無法完全消失,但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應對,並以更成熟的心態面對這種無法避免的情感波動。


人類的大腦具有獎賞系統,這個系統會因為他人的稱讚、支持和合作而活躍,讓我們在社交過程中感到愉悅。這使我更加理解,為何我們總是渴望別人的認可,並願意付出來換取他人的支持與肯定。書中提到的「互惠原則」是我們最強烈的社會規範之一,這使得我們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能得到心理上的回報。達賴喇嘛的觀點也印證了這一點,他指出「聰明的自私」即是透過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來獲得自己的快樂。這不僅讓我重新思考如何看待自己的人際關係,也讓我明白,真正的快樂往往源於我們與他人的深層連結,而非自我中心的追求。


同理心是我們理解他人的核心能力,書中提到「心智化」這個概念,指的是我們透過預測他人的反應來塑造自己的行為。這不僅能幫助我們避免社交中的尷尬或痛苦,也能讓我們在與人交往時獲得更多的獎賞。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能力是可以透過不斷練習來強化的。我發現,當我能更清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時,我的人際關係會變得更加和諧,而這種理解與同理心的養成,也需要持續的自我反思與學習。


此外,書中還提到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自我控制像肌肉一樣,可以透過練習變得更強大,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逐漸掌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避免因社交失敗而陷入消極的情緒漩渦。大腦的可塑性也讓我們有機會透過不同的思維方式來應對相同的情境,進而調整我們的反應與行為。


《社交天性》提醒我們,無論我們多麼想逃避社交的痛苦和挑戰,這都是無法避免的。與其躲避,不如學會如何接受並駕馭這種天性。書中的理論為我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我開始嘗試學習新的溝通技巧,並把自己置身於一個積極成長的社群中。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保持對他人、對世界的好奇心,並積極參與社會互動,我們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與快樂。

留言

【重點推薦】人生大挑戰

當你對人生有過疑問、對命運感到困惑,或曾在夜深人靜時思考「我到底為什麼會出生?」——那你絕不能錯過這三本書。它們不只是解答人生疑問,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你從未想像過的真相之門。從靈魂的來源、死亡的意義,到神祕的宇宙與外星生命,每一頁都可能顛覆你以往的信念,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啟發。點擊連結,親自驗證這場靈性與智慧的深度對話。

(文字)網站:https://toh.org.tw/

(說書)Youtube人間小路:https://www.youtube.com/@sober-minded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Word稿紙設定可以像是作文本,有格子的樣子

Word儲存格大小要怎麼調整

快速上手AutoCAD,最有效的環境設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