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我可能錯了觀後感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原文作者: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Caroline Bankler, Navid Modiri
譯者:郭騰堅
繪者:托馬斯.桑切斯(Tomás Sánchez)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我可能錯了》這本書探討的是如何透過反思與內省,超越自我設限的思維,達到更深層的平靜與快樂。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以自傳的形式,將他從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轉變為森林僧侶,再回歸世俗生活的過程娓娓道來。在長達17年的修行生活中,他不僅探索了佛教的智慧,也深刻思考了生命的真諦,並在面對生老病死等課題時展現出一種坦然與豁達。
書中的核心觀點是「我可能錯了」這句話。這個簡單卻有力的提醒,讓我們在遇到困難或情緒波動時,能夠暫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與情緒。這句話背後隱含的哲理是:我們的痛苦往往來自於固執己見,以及對於「應該如何」的執念。當事情不如預期時,我們會感到挫折與憤怒,但這種痛苦其實源自於我們自身的錯誤信念與過度控制。
這本書強調了一個重要的心法:「放下讓自己痛苦的念頭」。這並不是要我們逃避問題,而是透過覺察與反思,了解那些念頭如何形成,進而逐步解構它們,重新建構一種更健康的心態。作者鼓勵讀者透過「有意識的覺察」,培養一種內在的平靜。這種覺察不僅能讓我們脫離負面情緒的控制,也能讓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更從容不迫。
書中以呼吸靜心作為一種具體的練習方法。透過專注呼吸,我們能暫時按下喋喋不休的大腦,從不斷流轉的念頭中抽離,進而找到內在的智慧與平靜。許多心靈成長的書籍都提到呼吸的重要性,因為它是一個回到當下、超越自我設限的關鍵練習。在專注呼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逐漸擺脫過去經驗的束縛,讓自己有更多的空間去感受當下,並以一種全新的角度看待問題。
讀這本書時,我不禁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經驗。書中提到,有時候我們的情緒反應源於大腦的慣性模式,例如當我們重複經歷某些不愉快的事件時,往往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仍然持有某些未解決的情結或信念。例如,我曾因為一位朋友遲遲沒有回覆我的訊息而感到沮喪與生氣,但當我深入思考時,發現自己也曾拖延回覆其他人的訊息。這讓我意識到,有時我們對他人的不滿,反映出我們自己未解決的問題。這種覺察與反思,讓我在情緒上更能平衡,並學會更寬容地看待他人。
書中還提到,人生的課題無處不在,我們不必像作者那樣遠離塵世,進入寺院修行。事實上,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道場。無論在工作中、家庭裡,還是在日常的瑣事中,我們都能透過不斷反思與修煉內心,達到智慧與平靜。這種「在俗修行」的觀點,對現代人尤其具有啟發性。畢竟,我們大多數人無法脫離社會或家庭,去過一種離群索居的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內在的平靜與智慧。
這本書並非毫無遺憾。作者在歷經17年的修行後,回歸世俗,卻陷入憂鬱症,最終因漸凍症而離世。這樣的生命結局不免讓人感到惆悵與困惑:他是否真的找到了內心深處的快樂?這也是本書讓我思考的一個問題。或許,尋求人生的答案並不需要透過激烈的放棄與捨離,而是能夠在平凡的日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智慧與意義。
《我可能錯了》以其深刻的哲思和溫暖的人性觸動了許多讀者的心靈。這本書提醒我們,人生的種種問題,答案往往就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只要我們願意放下偏執,學會用一種更開放與謙卑的態度去面對世界,或許我們就能真正走出痛苦,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留言
張貼留言